新闻动态
品牌新闻
行业动态

新浪微博

您有什么需求
我们尽力帮您满足!

新浪微博

微信平台

扫一扫关注我们的
微信公众平台

微信公众平台

新零售让便利店先火起来_52week便利店
发布:52week便利店     浏览: 161

在国外和国内南方的很多城市,凌晨的街道上即使空无一人,高楼大厦的灯光全都暗了下去,街角的24小时便利店里却依然灯光明亮,基本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这样暖心的光,有些甚至挨着开在一起或是隔马路面对面的开着,而这种景象你可能只能在三里屯这样的地方看到。

从去年开始,很多街角店面开始被便利店取代,在很多地方居然也能看到两家便利店挨着开的场景了。而最近,便利店又和新零售绑在一起被屡屡提起,成了零售界的“明日之星”。


在零售业整体下滑,线下零售不是谋求转型就是投奔线上,便利店的逆势增长显得十分难能可贵,也被看作是零售业未来几年的希望。

凯度的一份快消零售业报告中显示,2015年,线上零售额增幅高达36.5%,而线下快消品的零售额仅实现了2.6%的同比增长,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缓至1.5%,2015年快消零售业传统渠道业务缩减10.4%,大卖场也出现了0.2%的负增长,超市/小超市增速放缓至4%,而便利店的销售额却同比增长了13%。

相似的经济和社会环境,当下的中国经常被拿来与80年代的日本相比较,不论从人均GDP水平、人口结构,还是消费消费习惯等来看,二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。而日本的便利店就是从1975年至1980年开始快速普及,直到1995年才逐渐放缓。

关于便利店兴起的几个必要条件,业内公认大概有以下几个: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、老龄化水平急速上升、单身者和双职工家庭增加。而这几项指标北京早已达到,与上海也是不相上下,但这两座城市的便利店数量却一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。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的《2016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》报告显示,从便利店饱和度来看,2015年在上海,每3466个人拥有一家便利店;在北京,则是每7185个人覆盖一家便利店。再往前推两年,这个对比更为强烈,这组数字是2975人和2.07万人,相差了将近十倍。

几年前在知乎上关注过这样一个问题,“北京的24 小时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吗?为什么?”,被赞最多的一个回答把这个问题归结于“三个半”:北方天气冷,人们都不愿意出门,所以只能做“半年”生意;北京马路宽且隔离带多,过马路成本太高,只能做“半条路”生意;北京的夜生活习惯不是很强,所以只能做“半天”生意。

这样的回答倒是十分简单粗暴,但事实上,北京便利店开不起来还有一个地区特色原因——办证难。

 

有人说电商之所以在日本发展不起来,主要是以便利店为代表的实体店太强大了。日本便利店更像一个社区服务站,这里提供票务、快递、洗衣、影印、ATM等诸多服务。最大不会超过150平方米的便利店,sku很难超过3000以上,但是,提供服务价值却可以不受卖场空间的限制,带动业绩的增长。完善的线下服务让日本人的更习惯去线下去获取服务。

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,O2O走到了便利店前面,O2O火热的那两年把所有能搬到线上的服务都演练了一遍,所以我们更习惯于等着快递小哥上门。

关键词: 便利店,7-11,新零售